那么,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?成才背后的家庭教育“密码”又是什么?
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
陈杲很低调。关于他的新闻在网络上一次次刷屏,但他却鲜少接受采访。记者联系上陈杲时,他正在上海浦东的实验室忙于学术研究。“这是我一直在研究的一项成果。我在研究中解出陈秀雄和唐纳森独立提出的J方程以及丘成桐等人提出的超临界厄米特-杨振宁-米尔斯方程的变形,在厄米特-杨振宁-米尔斯方程和凯勒-爱因斯坦方程之间建立起了桥梁。”工作间隙,陈杲简短地分享了这几日的心路历程。
据了解,这项成果属于复微分几何研究范畴,该领域有两个来自物理学的方程至关重要,一个是成为量子力学标准模型的厄米特-杨振宁-米尔斯方程,另一个是和相对论紧密相关的凯勒-爱因斯坦方程。在稳定的前提下求解这两个方程,一直是复微分几何界的核心任务。“陈杲引入两个大胆的想法,解决了两个重要的方程,类似的结果极为罕见。”审稿人表示。
陈杲很高兴自己取得了数学新进展。他说最近会很忙,因为要依托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,面向全球招聘博士和博士后,组织研究团队,希望在数学方面出更多的成果。
陈杲(右)与同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
其实,在数学领域,陈杲已经深耕了10余年。从2008年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,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专业,到2012年以数学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,获得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攻读数学博士的全额奖学金,师从微分几何世界最高奖维布伦奖得主陈秀雄教授,再到2017年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、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,2020年,被聘回归母校中科大任职,2021年加盟中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。
而当我们循着陈杲的成长轨迹就会发现,一个科研新星的诞生,与他成长道路上发生的点点滴滴是紧密相扣的。
从小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
陈杲出生于温州瑞安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亲陈钱林是学校校长,母亲是老师。
陈钱林
年仅3岁时,他就已展现对数学的兴趣。“有一次我去找他的父亲,发现陈杲用很多火柴杆摆了好多数字题,做加减法练习,非常聚精会神。”陈钱林曾经的同事黄相迪向记者回忆道。
陈钱林也发现了儿子对数字的敏感,“我记得他9岁时,一家人外出旅游,在火车上他跟双胞胎姐姐算24点。邻座的先生出了个题目:1,5,5,5。姐弟俩算了好久没结果,大人也算不出来。第二天,我们正在游览时,陈杲突然叫起来:[5-(1÷5)]×5=24。因为解出了题,他满脸兴奋”。
陈钱林在世界温州人家园分享自己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 吴佳颖 摄
但作为父亲,陈钱林并没有因此特别急于培养他的数学能力,他更看重的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,他相信随着孩子能力的提高,以后成绩会有比较大的提升。所以,陈钱林把家庭教育的战线拉长拓宽,从小学开始,一直到初中、高中,陈杲和姐姐都以半学校半在家自学的方式学习。
在小学刚开始自学时,姐弟俩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并不出类拔萃,语数外也就90分多一点,跟班上别的动辄考满分的孩子比起来,差距明显。随后的一学期,姐弟俩的成绩就明显提高,并一直保持了下去。如今,姐姐在学业上也很优秀,16岁入读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,20岁获3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,择一攻读博士。
研究数学有种斗蟋蟀般的乐趣
“他是个宝。”提到陈杲,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陈杲初中班主任娄胜文滔滔不绝,他记得初一开学,刚见到瘦小的陈杲时,还以为他走错了校门。当年,陈杲才10岁,同龄人应该还在读小学四年级。陈杲作为学校特殊培养的学生,老师们都认为他是个自学型学生。他只需要上午来学校上语文和英语课,下午就待在家里自学理科。陈杲不参加学校开展的数学培优班,但每次培优考试,他的成绩都能稳居第一名。
2006年,12岁的陈杲获得了全国奥数竞赛一等奖,在瑞安中学开始了高中生涯。陈杲高中时的班主任、化学老师苏香妹对他也印象深刻。“记得有一道化学竞赛题,答案不是很完善。他一定要说答案是错误的,追着我问,而且跟我和同学们争论了很久。平时喜欢刨根问底,喜欢寻找多种解题方法。”苏香妹说,陈杲自进校以来,他身上对学习的独立性和自律,很突出。考虑到他的个性化发展,学校允许他不用交作业,因为常规作业已经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,学校会让他有更多时间来完成自己喜欢的更难更有挑战性的题目。
2008年,刚读完高二的陈杲提前参加高考,数学就考出了137分的高分,总分高出全国重点线84分。“大三选专业时,我希望他选物理或经济学。但他坚持选数学,他说学习数学‘每天都处在兴奋中’,研究数学有种‘斗蟋蟀’般的乐趣。”陈钱林说,在博士期间,在导师陈秀雄的引导下,陈杲就已经开始研究世界级数学难题。感谢他,把陈杲引到微分几何研究的最前沿。
虽然在选专业上,父子俩没有达成一致。但在未来规划上,父子同心。“我每隔两天就会跟陈杲语音聊天,分享国内发展的情况、交流彼此想法。”陈钱林告诉记者,陈杲一直挂念着祖国和家乡,他希望把自己更多的科研成果留在国内。
2020年1月,陈杲入职中科大上海研究院。“刚回来工作,可能暂时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,但我能克服。”陈杲说,新的单位非常好。如今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交流也很方便。说话间,陈杲又通过软件跟全球的数学大咖们一起探讨问题。
自律自学自立是家庭教育核心思想
在陈杲看来,引导自己成才,走上科研之路,都离不开自己的父亲。“特别是爸爸引导我自学,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。”陈杲说。
陈钱林一直深耕教育工作,从师范学校毕业,当过老师、校长,从瑞安到温州、杭州、广州,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实践。3月12日,陈钱林在世界温州人家园的讲坛上分享道,“家庭教育是一门高深的学问。重视与不重视不一样,得法与不得法更不一样。每个孩子都不同,所以教无定法。但是,教育是有规律的。我家庭教育的核心思想,是自律、自学、自立。”
“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,尽量让他自己来做。”陈钱林强调,这是培养孩子自律的重要方式,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尝试和实践,如果一味地靠他律,没有自律,孩子很难有成长动力。在自律方面,主要抓习惯养成教育。
“国家有法律,家有家规。”在陈钱林看来,自学、自律的动力,需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。在陈钱林的家庭教育中,哪些事情孩子可以做,哪些不能做都跟孩子有明确的交代,“例如不能说少看电视,要说晚上7点-8点可以看电视”。有规则意识,还要有奖罚分明的激励措施。孩子凡是被奖励,即可获得相应的“好”,惩罚则扣除“好”,累计一定数量的“好”则可以兑换物品获得奖励。
陈杲(左)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陈钱林供图
另外,“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的闪光点、成功点”。陈钱林表示,在得知了陈杲对数学兴趣后,他有意识培养其数学学科的素质,一方面是强化数学兴趣,另一方面是排除干扰,让其更加专心在自己的兴趣学科上。“例如,我让儿子放弃一些学习项目,如艺术学习和教师普遍要求的书写训练等。”
孩子立大志也是家庭教育关键之一,陈钱林称,“志向产生引力,自学产生推力”。他表示,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,学习成绩迅速滑坡,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,而是内心精神世界不强大,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。为此,培养独立人格和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至关重要。
在“志向培养”方面,陈钱林则通过带孩子见各领域的专家教授、去参观各大名人故居、让孩子多读名人传记、讲述长辈的创业故事等方式,培养孩子的远大理想和人生志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