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年7月,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批准:埇桥区为“中国马戏之乡”
埇桥马戏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
埇桥马戏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。
“宁走三江口,不过蒿桃柳”是旧时马戏班子走江湖时常说的一句话。意思是,埇桥区的蒿沟、桃沟、柳沟一带,马戏技艺水平高,同行到这儿来表演马戏,是班门弄斧。埇桥区,是他们的巡演禁区。
埇桥,不但是中国书法之乡、中华烧鸡之乡、中国孝文化之乡,它还是中国目前唯一的马戏艺术之乡。埇桥马戏占据了中国马戏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,她的马戏队伍、马戏演出规模、马戏传承体系完整度、繁殖驯养的“兽星”数量、以及她在业内的影响和地位,国内其他地方,无法与其比肩。
2006年7月,中国杂技家协会正式批准:埇桥区为“中国马戏之乡”。全国各大报刊以“中国马戏在安徽,安徽马戏在埇桥”的醒目标题,报道了这一消息。
“人穷大街卖艺,虎饿拦路伤人”——可以说,除了宿州埇桥丰厚的文化土壤栽培外,宿州马戏产生的社会根源、人文基础,便是埇桥人民顽强的生存意识、天生的豪爽乐观精神,最终催生了这一门民间艺术花朵的绽放。从现存于埇桥区老海寺的汉代石刻上,便可寻到它的雏形。旧时的宿州,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水患兵祸不断,埇桥民众为了生存,背井离乡。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,为了让人们乐于施舍,民间艺人们便开始驯养猴子和狗等小动物,向人们表演各种动作,取悦人们,这就是最初的“马戏”,其艺术成分刚刚萌芽。明清以来,这种表演形式多流行于庙会、集市,后来逐渐衍生出集杂技和动物表演于一体的马戏艺术。
上世纪20年代,埇桥马戏规模初具,技艺渐渐成熟,出现了吴清云的老虎表演、顾传标的马术表演、尹清玉的耍猴等民间马戏表演团体。其中,蒿沟乡尹清川的《猴子拉车》、《狼钻火圈》、《狗识数字》等,已成马戏传统节目。其间,蒿沟乡陈庄子村的马戏艺人王怀玉,率先开拓了动物的驯化领域。一直以来,人们只是驯养猴、狗、马、羊等易驯动物,为招徕生意,王怀玉购买了少数的狮、虎等大型猛兽,并由原来的摆摊露天演出,改为设棚演出。
几乎与王怀玉同时,桃沟乡尹窝子村的尹清云(外号叫尹大萝卜)、尹清川,灰古乡的郑继荣等人也分别成立了“动物棚”,开展大型动物的驯化和表演。他们和从外地来宿县蒿沟乡落户的顾西田、顾传标(外号小耳朵)父子以及耿气强一道,形成了宿州的马戏艺术鼎立之势。
这些马戏艺人,带着一身技艺和心爱的动物,像流浪的吉普赛人一样,长年奔波在外,足迹踏遍大江南北、长城内外。在不断的演出过程中,他们渐渐掌握了各种动物的习性,并形成了独特的驯兽技能。真正意义上的埇桥马戏艺术,便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并开始走向繁荣。
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,宿州的马戏和杂技是密不可分的:马戏艺人同时是杂技艺人,杂技艺人同时也是马戏艺人。他们表演节目也是马戏和杂技交互进行。除各种动物表演外,尚有马术、刀山、走钢丝、登技、气功、倒立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对杂技、马戏艺术实行保护和扶持政策,重视挖掘整理传统民间节目,培养和提高民间艺人的表演技能,丰富和创新演出节目,宿州马戏迎来了文化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。
改革开放30年来,随着国家富强、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,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盛景。宿州马戏作为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,也在改革开放的春天里嫣然绽放,展露出迷人的风采,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:宿州马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,并雄踞全国马戏行业的龙头地位,马戏艺术成为宿州一张金光闪闪的文化名片。
目前,埇桥马戏颇具代表性演出团体有安徽明星大马戏团、宿州市旭东马戏团、宿州市永乐马戏团、宿州市马戏世家动物表演团、六盘水动物园、中国埇桥福利大马戏团、三峡森林野生动物世界(宿州市马戏六团)、宿州市青春马戏团等。
宿州马戏,能在中国占有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,埇桥区,能雄踞国内唯一马戏之乡的地位,她的最大资本,也就是她拥有代代宿州马戏人延传下来的精彩绝活儿——传统节目和创新节目。这些节目有《狮虎迎宾》、《猴骑自行车》、《狗熊晃板》、《老虎(钻圈)跳方台》、《猴走钢丝(晃板)》、《小狗(狼狗)识字》、《羊蹬花瓶猴子羊角倒立》、《狗熊走钢丝》、《狮虎打坐(狮虎大坐)》、《狗熊拳击》、《狗熊舞蹈》、《马踏飞燕(马上杂技、马术)》、《狗熊高空摩托》、《小二黑娶亲(动物迎亲队)》、《大象投篮》、《人和大象足球赛》、《猴子河马背上杂耍(接圈)》、《黑熊倒立行走》等逾百种。其中,《狮虎大坐》、《猴子羊角倒立》、《马术》、《狗熊舞蹈》、《黑猩猩擦皮鞋》、《袋鼠拳击》、《狮虎滚桶》、《狗熊杂耍》等,已经成为埇桥马戏的经典之作。(文/图 陈曙光)